垃圾分类,上海做得好

见闻吧(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7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017年3月30日,上午8点多,上海长宁区民心小区绿色账户积分兑换点内已经排起了队,小区大伯大妈们正在等待兑换积分。带着装袋分好的生活垃圾,送到小区指定的垃圾回收点。为自己的“绿色账户”攒上一点积分,已经成为该小区居民的生活习惯。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绿色账户”成为《方案》中提出的方式之一。或许,已实施多年的上海经验值得全国参考借鉴。

  在上海长宁区民心小区,记者看到小区内垃圾回收点放置了4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对应着“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安全垃圾”“有害垃圾”。过来扔垃圾的居民自觉地将袋装好的垃圾投进不同的垃圾桶,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和小学生。居民陈小姐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小区大约是2015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分类,常常出错,不过小区内有志愿者会耐心细致地讲解:如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这5大类是可回收垃圾;剩菜剩饭、果皮、内脏、菜根菜叶等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废电池、电子产品、废油漆桶、废旧灯管、过期药品、杀虫剂等是有害垃圾等等。垃圾桶上也有相应标识,可照此分类投放。

  负责监督正确分类的志愿者刘女士称,刚开始时,由于居民垃圾分类不够精细、投放准确率不高,街道、居委会聘请志愿者督促居民改正。物业单位也让相关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确保湿垃圾的纯度,因为纯度达90%以上才能进入湿垃圾处置设施进行生态处置。经过两年的实践,加上志愿者的反复指导,该小区内的居民能将垃圾准确分类了。

  居民将垃圾正确分类不仅环保,自身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记者了解到,对于自愿参加绿色账户的居民,街道办事处或小区管理部门都会每户发一卷60个垃圾袋、100个条形码,居民将垃圾分类后,只要前往小区指定点准确分类投放垃圾,就可获得相应积分存入“绿色账户”。

  垃圾分类投放第一种是定时定点投放,每天上午7:00~9:00或下午18:00~20:00,专人现场积分。第二种是自主贴码投放,专人统一积分。投放一次垃圾可获积分10分,每天早晚各一次,最多积20分,每月可累积600分。比如,一袋湿垃圾贴一个条形码,可得10个积分,一个积分相当于人民币1分钱。而这些积分可用于兑换实物,如抽纸、牙膏、手电筒等生活日用品以及公园门票等,甚至可以缴纳水电费。

  “绿色账户”里的积分如何使用呢?一是网上兑换。登录上海绿色账户网站(,兑换由政府部门及社会公益组织提供的各类公益小礼品,诸如各类公园门票、生活必需品、食品饮料及不时举办的各类趣味抽奖活动。除了“ 线上”兑换外,同时也开展“ 线下”积分换礼活动。二是对不擅长使用网络的老年人,会通过兑换点,定期为居民提供现场兑换服务。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总工程师唐家富说,目前上海“绿色账户”累计积分12亿分。截至2017年初,“绿色账户”累计消纳了4.8亿分,兑换奖品的总价值约5000万元。

  其实,在2014年5月1日,上海就颁布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标准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要求。其中,对个人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规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未将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驳运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不过,对居民个人罚款操作起来不容易,绿色账户这一激励机制,可以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现在我们已经养成分类的习惯了,不兑换东西也会分类投放的。”市民徐伯伯说。

  从2013年开始,上海尝试推行“绿色账户”制度,这种富有获得感的方式,帮助更多上海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数据显示,上海的“绿色账户”在不断扩大,目前已涵盖200万户居民的居住区,约180万户居民申领了“绿色账户”卡。根据2017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上海还将新增200万户“绿色账户”。▲

  声明:见闻吧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见闻吧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4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