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3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1、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一般潜伏期为60天左右,起病比较隐匿,前驱期症状大多不明显,通常没有发热,一般症状如乏力、厌食、尿色加深、腹胀、腹泻或便秘、肝脏肿大压痛等与普通肝炎相同。通常无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上升较为缓慢。病程较甲型肝炎为长,一般至少需要三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感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可伴轻度发热等。失眠、多梦等可能与此有关。肝炎时,肝功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病情较重时,肝功能受损,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胆红素从尿液排出,尿液颜色变黄,是黄疸最早的表现。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继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染。由于胆汁酸的排出障碍,血液中胆汁酸浓度增高,过多的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刺激末梢神经,可引起皮肤瘙痒。
2、乙型肝炎实现完全治愈是非常难的,至少作为现阶段的乙肝治疗目标是不可行的。虽然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全球科研工作者研发乙肝新药的好消息,确实令人振奋,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还没有一种新药上市,且有许多已经倒在了临床试验阶段。当然有倒下的,也有层出不穷的站起来的,一大批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乙肝新药,我们期待不久的未来能有实现乙肝治愈的新药出现。
4、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这是传染性疾病,不是遗传病,早已经有了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1、家族性传播的乙型肝炎,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精液中可检出乙肝病毒,因此可通过性传播。这是造成我国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的主要原因。
2、婴幼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3、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乙肝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抵制剂治疗者,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4、忌高蛋白食物,肝炎患者本身肝脏功能代谢已较弱,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会使血氨升高,肝脏无能力将血氨迅速转变为尿素,从而易诱发肝昏迷等中毒反应。所以肝炎患者的饮食忌食牛肉、乌鸡、羊肝、对虾,海参等高蛋白食物。忌胆固醇食,因胆固醇需在肝脏内进行代谢,肝脏功能较差的肝炎患者食用后对病情的恢复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肝炎患者的饮食应忌动物肝脏、猪蹄、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肝炎患者大多属湿热内盛型,而辛辣、刺激热性食物可助湿热,食用后对病情也较为不利,所以肝炎患者的饮食应忌辣椒、胡椒、狗肉、羊肉、韭菜等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油炸食物,油炸、油煎类食物属高脂肪食物,食用后不仅不易消化、吸收,而且还易生湿生热,对疾病的恢复也极为不利,所以肝炎患者的饮食应忌油炸、油煎类食物。
1、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在妊娠或分娩的过程中,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感染时年龄越小,转化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越高,因此开展乙肝母婴阻断的意义重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应确保住院分娩,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完成后续剂次接种。
2、高乙肝病毒载量孕妇,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改善供水条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甲肝疫苗已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集体生活人员等重点人群也应接种甲肝疫苗。我国已有戊肝疫苗,可自费自愿接种。
3、切断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丙肝。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但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拒绝*,不共用针具注射*;杜绝非法采、供血;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可大幅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4、以下行为也可有效预防丙肝: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等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如有生育意愿,最好在丙肝治愈后怀孕。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不传播乙肝和丙肝。乙肝和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办公用品、住同一宿舍、在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研究未发现乙肝和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甲肝和戊肝经消化道传播,乙肝和丙肝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3、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例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如注射*等)、侵入性医疗或美容器具(如文身、穿耳孔等),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4、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其中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除新生儿外,成年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职业易发生外伤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者或注射*者等也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