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博士,光环背后是心累

见闻吧(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0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博士”常被认为是智慧与能力的代名词,读博士则是一次对自己人生的挑战和超越。然而,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日前发布的一项针对全球博士生存状况的调查发现,这一高学历群体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比较集中,博士们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亟待广泛关注。

  这份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存状况调查涉及全球多个国家、不同领域的5700余名博士生。调查显示,受访者中约25%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问题;在博士生关心的问题中,平衡工作和生活、职业发展、经济问题、对博士价值的不确定性等位居前列。该调查负责人之一勒维克表示,博士产生抑郁或罹患其他精神疾病的几率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的2.5倍,这个数字令人十分震惊。

  “我读博士期间,就曾见过一些博士因压力过大受到情绪困扰,甚至出现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肖震宇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读博士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学业方面,读博士大多需要3~5年,其间博士们不仅需要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文章、协助导师完成研究项目,还需要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肖震宇说,“毕业论文几乎是博士生涯中最大压力来源,如果导师缺乏学术指导,实验室科研条件有限,则会令博士生们压力倍增。”人际关系方面,读博士期间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学的关系。调查中,约1/4受访者表示,如果可以,他们希望换掉现在的导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一名博士生说,读博士需要在压力下取悦导师,在有限时间里做完几乎所有事情。职业发展方面,调查显示,多达1/3的博士生认为博士学位对他们未来的工作没有很大帮助。读博士需要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但面对职场上学历不断贬值的情况,博士们常常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感觉前途未卜。

  毕业后,博士往往还要经历求职面小、收入不如预期等煎熬,也会产生精神压力。2010年发布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指出,我国博士就业渠道较窄,高校及科研机构成为博士毕业后的主要去处。肖震宇表示,在不少政府机构、企业等,学位往往不与工资挂钩,不少刚进入职场的博士毕业生工资不如更早进入职场的同龄本科生、硕士生,这让博士们产生了不小的心理落差。此外,博士光环带来的压力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调查中,近1/4的博士认为他们患有“冒牌综合征”,觉得自己是个“冒牌”博士。这种心理与他们是否优秀关系不大,而是源于他们拥有更高的自我认知和期待——博士应该与众不同。

  肖震宇建议,可从三方面疏导博士们的压力。首先,博士生应留心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某一时间段情绪持续低落,或莫名烦躁易怒,睡眠质量下降(失眠或早醒),在实验或写作中头脑一片空白,就说明自己心理和精神状况出现问题,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可以找导师或师兄师姐谈心;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专业咨询等。其次,博士生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长不切实际的期待会给博士生造成巨大心理负担。如果家庭有经济困难,子女不一定非要立即读博士,可以先就业,有了稳定收入后再考虑读博。最后,社会舆论应当客观报道博士和科研人员的真实工作状况。宣传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事迹的同时,也要描写他们当初艰苦的工作条件,突出他们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不为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引导博士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也应呼吁提高博士的工作待遇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见闻吧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