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8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清淡饮食,是很多医生给患者的医嘱和忠告,但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及临床营养科主任石汉平看来,简单的四个字,往往已经教给了患者错误的饮食方式。
在石汉平主任看来,即使是高血脂或者冠心病患者,如果长期清淡饮食,营养也会跟不上。石汉平主任对患者的膳食建议总结为16字:“食不过量,丰富多样,蛋白丰富,限盐限糖。”
2020年,石汉平教授领衔的团队发布《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甲医院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0.4%,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58.2%,而营养不良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率只有31.2%。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中,无营养治疗率仍然高达55.03%。
在饮食上,很多病人和临床医生不重视营养保障。甚至有一个常见误区,即错误地认为:营养丰富会加速肿瘤细胞增殖。有些病人故意不吃,希望能“饿死”肿瘤细胞。“没有证据表明营养支持会促进肿瘤生长。相反,营养摄入不足会使得正常细胞难以发挥生理功能,而肿瘤细胞仍然会掠夺正常细胞的营养,只会造成病人营养不良。”
石汉平教授认为,营养不良危害极多,在临床上会导致肿瘤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差,临床恢复慢,住院时间延长,甚至死亡。生理上患者的白蛋白下降,免疫力下降,体重下降,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研究表明,大约20%的恶性肿瘤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
此外,营养不良导致严重的经济消耗,而营养治疗可以节约20%左右医疗费用。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肿瘤营养上投入1元钱,可以节约52元。
临床上,肿瘤患者营养不良诊断的金标准是PG-SGA(营养评定量表)。PG-SGA由患者自我评估及医务人员评估两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包括体质量、摄食情况、症状、活动和身体功能、疾病与营养需求的关系、代谢方面的需要、体格检查等7个方面。
摄食减少和体重下降是营养不良的重要信号。患者可以根据这两种现象初步评估,任何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2%都应该到医院咨询。
ICD(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把营养不良视为重病,临床工作却长期轻视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将其看做辅助治疗手段。
石汉平教授呼吁医院要设立营养诊断室,“没有诊断就没有治疗,要对入院的患者常规实施营养诊断,就像常规查心电图,做肝脏B超,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营养诊断也应被重视。”
营养诊断分为三个层级。第一步是营养筛查,发现高危人群;第二步是营养评估,诊断营养不良,第三步叫综合评价,综合进行器官功能的检查,人体成分分析,对营养不良的原因、类型和后果有一个充分的评估。
营养不良的治疗方式包括营养教育、口服营养补充、管饲、静脉输入营养液这4大类方式。据石汉平教授的介绍,营养治疗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实。美国116万患者的研究显示,住院期间口服营养补充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3天,医疗费用节约4734美元,降幅分别为21%和23%。
“营养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一个是改善临床结局,肿瘤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治疗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生存时间延长,另外一方面显著节约医疗费用。”石汉平教授总结道。
我国的营养治疗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虽然三甲医院都设立了营养科,但临床营养的诊断与临床营养治疗相关的政策非常少。
2009年11月,卫生部医政司发布《卫生部医政司关于开展临床营养科设置试点工作的通知》,政府首次将营养在疾病治疗中从“辅助治疗”转变为“营养治疗”。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关于临床营养,提出: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加强临床营养科室建设,使临床营养师和床位比例达到1∶150。开展住院患者营养筛查、评价、诊断和治疗。对营养相关慢性病的住院患者开展营养评价工作,实施分类指导治疗。
为了推动营养治疗的发展,石汉平教授呼吁:“国家医保要覆盖重度营养不良的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医务人员要提高对营养不良的重要性及危害性认识;患者也要积极配合医生,患者本人是营养良好的第一责任人。”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