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5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
除了一些旧社会长大还健在的人之外,基本都读过书,所以,中国人是都知道“乐不思蜀”的典故的。
说的是蜀后主刘禅国灭后,到了洛阳。
一次宴会上,曹魏大司马司马昭心血来潮,命人表演蜀国的歌舞,其他蜀国故臣都悲伤形于颜色,唯独刘禅听得很开心,完全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
司马昭就问就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
刘禅说:“我在这里过得很愉快、很满足,不思念蜀国。”
从此,刘禅就成了千年的笑柄,被视为没心没肺的典型代表,这件事也作证了刘禅作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历史形象。
这种评价在近现代有了改变,不少人开始为刘禅鸣冤叫屈起来,认为古代的权利斗争过于激烈,曾经做过皇帝的人基本上不会有好下场,而刘禅是善终的,这是刘禅装傻卖乖的结果,可以说明刘禅很聪明。 -
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不是没有原因的。
古人看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像刘禅这样把偌大一个国家给弄灭亡的,本身已经足够让人鄙视了,所谓“乐不思蜀”什么的,只是一个废物的白痴言论而已。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个人的价值慢慢被拔高,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逐渐淡漠。
刘禅的亡国也就更容易被人原谅,转而欣赏他装傻苟活的机智。
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差异,孰是孰非,由于话题过于宏大,我无法分辨。
这里仅就简单的历史事实层面,探讨一下刘禅的“乐不思蜀”是出于求生而故意说的,还是真情流露。
换言之,刘禅是装傻还是真傻。 -
先亮明我的观点,我认为刘禅是真傻,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
这个典故只是故事的一个片段并不完整。
事实上,那次聚会后,刘禅的一个故臣叫郤正的,就跟告诉刘禅,他这说话太不得体了,招人笑话,下次司马昭再问,要哭着回答“先人的坟墓都在西边,离自己太遥远了,自己无日不思念。说完还要闭上眼睛,作悲伤状。”
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次,刘禅就照郤正教的说了一遍。
司马昭很奇怪,说:“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像郤正说的?”
刘禅大吃一惊,眼睛盯着司马昭说:“是他教我的。”
司马昭和其他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故事后面的一部分当然更能表现出刘禅的傻劲儿,不过,司马昭要是没多那一句嘴,刘禅的“得体之言”岂不是有悖于装傻充愣的宗旨了吗?
可怜的是郤正,他想到了司马昭会再问刘禅思不思蜀,却没提防司马昭居然这么了解自己说话的风格,让刘禅闹了更大的笑话。
第二
现在的人大多认为,新政权的开国之君杀旧政权的亡国之君是常例。
所以,我们看出了刘禅亡国之后身处的危险境地,以至于我们认为,他非得装成白痴,让司马氏觉得他没有威胁,才能苟活一条性命。
这种看法,不能说是错的,但却混淆了时代。
刘禅那时候,这种做法还是很不普遍的。
比如,周赧王和汉献帝就是善终的;
至于秦王子婴,刘邦入关时也没杀他,当时的人也不认为该杀,后来他被项羽杀了,成了项羽残暴的例证之一;
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也是善终的,不过刘禅投降时,曹奂还没有逊位,对于刘禅没有参考价值,就不多说了。
其实,这种杀旧政权亡国之君的“常例”是从南朝宋的创建者刘裕开始的。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灭晋后,不仅杀了晋恭帝司马德文,更是大肆屠戮晋室宗室,从此旧政权的亡国之君鲜有善终者。
南朝宋的刘昱、刘准,南朝齐的萧宝融,南朝梁的萧方智,北周的宇文阐,隋朝的杨侗、杨侑,唐朝的李晔、李柷,无一不是横死。
所以,现代人对刘禅安危的担忧,多少有点一厢情愿意思。
第三
我们如果看看三国时期的三个亡国之君——刘禅、曹奂、孙晧,再加上一个也曾经是曹魏皇帝,被司马家篡夺权利,最后被逼退位的曹芳,这四个人中,无论怎么看,刘禅都是最不该死的。
先来看曹芳和曹奂。
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养子,曹魏正式的第三位皇帝。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掌权,曹爽被族诛,几年后曹芳退位,高贵乡公曹髦继位做了皇帝。
之后曹芳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晋武帝)的相继掌权,后于晋武帝太始十年(274年)去世。
曹奂是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是在曹髦被弑杀后等上帝位的,咸熙二年(265年),曹奂逊位于司马炎,晋朝建立。
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后于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去世,享年五十几岁。
亡国之君分两种,一种是权力被权臣架空而亡国的,一种是被其他国家攻灭而亡国的。
对于新政权的开国皇帝而言,一般是前一种亡国之君的威胁比较大。
因为新皇帝的权力根基是寄生于旧政权中长大的,互相之间的联系太紧密,不可能轻易剥离开,也就很难确定新政权里会有多少“心怀故国”的不安定分子。
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了亡国之君,绝了其他人的念想。
而后一种亡国之君的权力根基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被摧毁了,就算这些力量能重新组织起来,也只能在地方搞个叛乱什么的,伤不到新政权的根本。
例如,同样是被因为隋朝而亡国的,陈朝的成年皇帝陈叔宝可以活,而北周的未成年皇帝宇文阐则必须死。
曹芳和曹奂是第一种国君,而刘禅是第二种,没理由司马氏不杀曹奂而要杀刘禅。
再来说孙晧,这人的性格阴狠乖戾、杀人如麻,权力欲强,自尊心也强。
吴国灭亡之后,他被俘虏到了洛阳,晋武帝司马炎非常高兴,大宴文武官员及四方使者,席上给孙晧特地安排了个座位,并热情地对他说:“我设这个座位等你很久了。”
这句话刺伤了孙晧的自尊心,他马上说:“我在南方也设了一个这样的座位等陛下很久了。”
像孙晧这样倔强不服、出言不逊都能善终,没理由刘禅非要出卖自己的人格和自尊才能苟活。
更何况,刘禅是这三人中第一个亡国的,蜀国灭亡后的十六七年吴国才灭亡,司马氏出于减轻灭吴阻力的考虑,也会留刘禅一条性命的。
第四
刘禅装傻就能说明他没有威胁吗?
未必。
明清易代之际,很多人假借朱三太子的名义造反,真实的朱三太子本人反倒只想做个平头百姓,没有参加任何造反行动。
结果如何,清廷抓住朱三太子后,照样拉菜市口斩首,为的是“以绝后患”。
蜀国灭亡后,姜维投降了钟会,钟会大军还在还师的路上,姜维就怂恿钟会造反。
姜维是真的认为钟会造反能成功吗?
也不是,他只是希望借此将魏国这滩水给搅浑了,好乘乱迎回刘禅,重建蜀国。
最后他失败被杀了。
就这一件事,假如司马氏想杀刘禅,刘禅是无法通过装疯卖傻躲过去的。 -
综上,刘禅的“乐不思蜀”言论,只是没心没肺的表现,跟他的善终没有太大的关系。
说他是为了活命而装傻,不符合实情。
事实上,刘禅的历史形象是早有定论的,近现代的某些人以刘禅的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就认为刘禅是装傻求活,进而推论出刘禅聪明,这是很奇怪的。
其中的原因除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一些人哗众取宠的心理外,恐怕也不乏以为沐浴了西方“先进”文明之光,自觉不自觉中用一种俯视的眼光看待中华文化,才如此不尊重古人的观点,推翻古人的结论的缘故。
信息来源:历史老师王汉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见闻吧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